近日,李集司法所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嘗試——將普法講堂搬進了人頭攢動的助農直播間。這并非一次簡單的“蹭熱點”,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基層治理創新實踐,它打破了傳統普法的“次元壁”,為法治鄉村建設注入了活力。
從“單向灌輸”到“場景沉浸”。在本次活動中,司法所工作人員沒有生硬地照本宣科,而是以直播間里正在銷售的特色農產品為切入點。例如,在推銷“李集黃金梨”時,普法員順勢引出“農產品買賣合同注意事項”;在介紹土雞蛋時,巧妙融入“網絡消費維權指南”。這種“即看即所得”的普法方式,將法律知識與農民、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緊密捆綁,實現了普法內容與直播間場景的深度沉浸與融合。同時,也充分利用了直播的實時互動優勢,普法從“我講你聽”變成了“你問我答”。針對網友提出的“買到假種子怎么辦?”“合作社股權如何劃分?”“直播帶貨遇到惡意差評如何維權?”等具體問題,普法員現場提供“法律診斷”,給出了清晰、實用的解決方案。這種高互動性使得普法效果立竿見影,法律“干貨”在問答中真正被受眾所吸收。
從“泛泛而談”到“精準滴灌”。活動內容覆蓋了從“產”到“銷”的全鏈條。產前涉及土地流轉、農資采購合同;產中關乎農業保險、勞動用工;產后則聚焦于電商合同、知識產權(如品牌、包裝保護)、消費者權益等。這種全周期的法律視角,幫助農業經營者系統性地識別和防范風險,是將法治思維深度嵌入鄉村產業發展肌理的一次有力嘗試。
從“普法活動”到“治理創新”。直播間成為了一個沒有圍墻的“移動司法所”,它打破了時空限制,以最接地氣的方式,將專業的法律服務送達田間地頭、送到村民指尖,極大地降低了民眾尋求法律幫助的門檻。通過為助農電商“排雷掃障”,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深層次的、可持續的軟實力保障。
普法探索,永不止步。李集司法所將繼續推動普法工作與時代同頻、與群眾共振,用更鮮活的形式,為鄉村提供更精準的法律服務。(惠凡)